- · 郑崇选:彰显“文化自信”,浦东30年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范例?[11/20]
- · 林兰:浦东“十四五”时期“两业融合”发展思考[11/18]
- · 黄凯锋 马丽雅:扎实推进健康扶贫[11/18]
- · 方师师:算法推荐、精准定制、千人千屏:什么是“过滤泡”?如何在“过滤”的世界里生活?[11/18]
- · 李骏:这一在关键历史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将开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与治理的新阶段[11/10]
- · 张兆安:四个变化,看浦东对上海的改变[11/09]
- · 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11/05]
- · 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11/02]
薛泽林:“两张网”建设不只是技术赋能,更彰显了“人民城市”要义
摘要:“两张网”建设的实践目标是打造高效运作的整体型政府,理论目标则是建成“人民城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5月30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把超大城市治理摆在重要位置,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守牢底线,持续用力抓出成效、抓出水平。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要在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上下功夫,把更多事项放到网上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做实“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两张网”建设是上海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牛鼻子”,是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系统重构。“两张网”建设的实践目标是打造高效运作的整体型政府,理论目标则是建成“人民城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通过“两张网”推动“人民城市”建设,需要抓住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这一关键。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技术对于城市治理的影响愈加凸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迈向技术驱动与机制变革互动的新阶段。通过“城市大脑”和“城市运行中心”建设,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就是要在城市治理中更多地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技术成为撬动城市能级提升的杠杆、发掘城市发展潜力的探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的推手。
通过“两张网”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最终要回到“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命题上。以技术手段为工具,通过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从而实现城市治理的民心导向,也即社会个体基于满意度和获得感,对政府具有高度信任,对治理体系具有高度黏性,对现在和未来治理共同体充满期待。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发展且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的宏观背景下,“人民城市”建设包含了城市硬件设施的查漏补缺,提升社会个体获得感;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会个体满意度;城市治理价值重构,以此实现民心归一等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落实都与社会公众的感知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人民城市”内在地要求城市政府与社会各主体之间存在广泛且实际的社会连接,即城市政府的公共政策要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反映社会各主体的需求,以此实现社会各主体需求的满足、满意度的提升和民心的集聚。
建设“人民城市”,提升城市总体能级,最终的指向是建设能让人民满意、适合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期待的人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并且告诫全党和各级干部,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城市治理领域,以人民为中心既反映在“人民城市人民建”,强调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为人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增值服务供给,以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这也正是“两张网”建设的终极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