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 ...
学术综述 首页 >学术综述 >

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

发布时间:2020-11-05 16:24: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即“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结合这一目标,笔者就上海未来五年文化发展战略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深化上海文化发展改革,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实现国际文化大都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一方面不可避免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抗风险的韧性、创新转型的能力、文化治理的水平、发展空间的持续拓展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全球治理体系、新技术革命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助力文化事业产业驶入加快复苏、提质增效快车道,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进博会”等国家战略任务深入实施,为上海文化建设服务战略全局明确新方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上海文化引领品质生活提供新动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推动“文化+”融合向纵深发展,为上海文化创新驱动注入新动能。

未来五年上海高质量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紧密结合上海超大型城市的实践特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上海文化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坚持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目标。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变局新趋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顺应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和特点,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能级,助力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体现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初衷本源。全面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培育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化需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5年,将建成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加显著,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凸显,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发掘、重振、擦亮、创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高质量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发挥上海文化创新发展引领作用,以更高站位推进上海文化发展融入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空间新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巩固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势,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形式、拓展渠道,提升重大文化节展赛事活动影响力、竞争力;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功能布局,实现国际化、本土化和差异化发展有机统一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往更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建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旅游集散枢纽、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提高市民游客的获得感;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上一篇: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
下一篇:张兆安:四个变化,看浦东对上海的改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3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邮政编码: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