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 ...
学术综述 首页 >学术综述 >

陶希东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策略

发布时间:2020-11-02 16:17: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10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我国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蓝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意义重大。

  针对社会发展领域,全会从更高站位、更高要求出发,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宏观新思路、新方略,这既是社会领域的一个政策创新点,也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具体内容而言,“十四五”时期的社会建设,可以概括为“1+2+7”的思路及策略。

  “1”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当前及未来一切工作的重要遵循,社会建设也不例外。全会再次强调了“十四五”时期社会领域切实维护好人民利益的主张和要求,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也将是“十四五”时期处理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同时,这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关系、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治理规律的理性认识,开启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征程。

  “2”即两大任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从“有没有”全面转向了“好不好”,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对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也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过上富足、舒适、安全、健康、有品位、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市场化、深度全球化和科技产业化,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不断上升要全面建设平安中国、实现持续永续发展,就需要重建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护系统,全面提高社会的组织水平、团结水平和韧性程度,防范各类社会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发展中的社会成本。从这一点来看,侧重和加大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完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治理主体结构,是未来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社会建设议题。

“7”即落实和推进社会建设的七项具体举措。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并重,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善治社会的协同努力。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举措:一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是“十四五”时期全面促进消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各类新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保障广大新进市场的劳动者有活干、有收入,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资源差别、质量差别,坚持优质均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国家经济能力和实力,不断提升基本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实施跨区域转接,为流动中国提供保障支持。同时,建立健全基本保障、职业年金、商业保险等多类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安全保障网。五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医疗、体育、心理等方面的建设,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防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六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发掘城乡各类资源,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开放,快速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倡导孝老敬老助老,让每个城乡老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最后,加强创新社会治理。以问题、需求、效果为导向,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治理、市域治理为抓手,着力构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一篇:张道根:应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干
下一篇:黄凯锋: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创造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3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邮政编码: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