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 ...
学术综述 首页 >学术综述 >

张兆安:全力以“复”,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发布时间:2020-03-23 16:10:00

在近日的各类媒体上,公园开园、景区开放、文化场馆开馆、各类餐厅开门、大小商家开市……许许多多的“开”字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这充分表明,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的基础上,继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开局良好之后,又迎来了一系列复市高潮。

应该充分认识到,只要消费的人群还在、消费的需求还在、消费的动力还在、消费的能力还在,那么,这次疫情防控对社会消费的严重影响,就会随着时间延伸逐渐得到化解。当前,社会消费开始明显暖了起来,确实令人欣喜和鼓舞,但真正把压抑着的常规消费充分释放出来,使新型消费壮大起来,还需要扎扎实实进一步做好“功课”。

人们“宅”在家里将近两个月了,确实比较“闷”,都在等待着时机以补偿春节期间已经失去的消费乐趣,例如,吃吃饭、逛逛街、购购物、观观景、游游园、看看戏,等等。应该说,在复市之后,这部分常规消费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集中地显现出来,对此,与其很多人说是“报复性消费”,还不如说是一种“补偿性消费”,很容易起一下“蓬头”,但可能也会逐渐归于平静。当然,即使是“补偿性消费”,也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政府和商家要共同努力,紧紧抓住这一波可能稍纵即逝的消费“时间窗口”,让更多的人能够“安心”地补上春节消费的遗憾。

俗话说得好,危中有机,化危为机。仔细观察一下,这次疫情也确实催生出了一些新型消费,不妨统称为“云经济”,与此相对应,也就是“云消费”。具体说来,各种在线的教育、医疗、娱乐、健身、培训、游戏、演出、游览等“新名堂”应运而生,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些新型消费,有的本来就有,只不过疫情期间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有的以前没有,是因为有市场新需求而蓬勃发展起来。最要紧的是,其中有很多新型消费将在疫情之后转变成为常态化的消费内涵和消费形式,对此,不仅要予以高度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支持,政府也完全可以帮助“扶上马,送一程”。如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也就可以把上海培育成为全国“云经济”的高地、“云消费”的福地。

这次疫情防控,对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规模也带来了不少启迪。当前来看,消费方式的线上线下互动和各类消费载体互补,消费需求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共同提升,消费内涵的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不断联动,消费服务的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服务的逐渐深化,其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显露了一些新趋势。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消费载体和消费内涵正在形成,怎么办?关键在于及时引导。把潜在的消费转化成为现实的消费,把未来的需求转换成为即时的消费。如果做好了,不仅能够迅速地恢复因疫情影响而损失的消费规模,而且更加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增量。

积极促进消费增长,实际上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侧这头做好了,还需要在需求侧方面使上劲。千头万绪,关键在于三个环节:积极调整社会收入分配机制,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就业;积极消除抑制消费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等;积极推出各类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有钱乐于消费”,如以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时此刻,如果出台一些合适的刺激消费政策,也一定可以引导和激发消费。

消费城市是世界级大都市的共性特征。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零售的“试验田”和“竞技场”,形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当下要全力打好复市硬仗,把促进消费增长的基础扎得更加牢固。



上一篇:高子平:发达国家“引智”有变化,中国海外人才政策需推动“第二次开放”
下一篇:薛泽林:“两张网”建设不只是技术赋能,更彰显了“人民城市”要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3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邮政编码: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