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 ...

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与“公共性”的构成——“夏俊峰案”再反思

作者: 袁光锋

关键词: 公共舆论 同情 公共性 公众 多元公众模式

摘要:本研究遵循“多元公众模式”的路径,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性是如何构成的”这一议题。文章以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同情”是如何嵌入到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中的.研究认为,“同情”是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共实践的方式,塑造了公众的自我认同。媒体对“情感”投入过多的关注有可能模糊抗争者的诉求,并导致“同情疲劳”,促使弱势群体采取更激烈的“情感”策略获得媒体的近用权,固化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情感”有助于将原子化的公众链接成公共社群,但它的批判性是不稳定的,内部是容易分化的。


上一篇:回顾《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文人论政
下一篇:全球新闻民粹主义:起源及社会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3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邮政编码: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