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 ...
学术综述 首页 >学术综述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成立四十周年大会

发布时间:2019-10-17 16:44:00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日前举办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新中国七十周年文化发展的逻辑”学术研讨会同步召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学术转型,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在文学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智库研究两个维度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奠定了在上海乃至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据介绍,文学所成立之初,在完善组织结构、组建科研队伍的同时,努力进行学科建设,确立科研方向和研究重心:既要有全国影响,亦要体现地方特色;抓住了地方特色,也会有全国影响。为此,集中力量进行“孤岛文学”研究和左联时期文学研究,取得了引人关注的科研成果。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开创了民俗研究的南方学派,并逐渐形成民间文学、民间文艺、民间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江南民俗、城市民俗、中国东南岛屿民俗、东亚海洋民俗文化的学科体系。

古代文学研究,从探寻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经验出发,逐渐聚焦江南区域特色,在唐诗学、宋词学、明清文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形成专业特色,提出“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概念,用宏观文学史思维,贯通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史研究,有力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解放。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聚焦西方发达国家现当代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潮研究,探寻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发展动态,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经验借鉴。此后的发展阶段,文学所虽然研究重心不断扩展和调整,但是始终抓住上海文学和文化研究这一特色和重点,《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文学通史》、《上海文化通史》等厚重之作先后出版,形成了关于上海文学史的完整系列,以学术研究的坚实支撑促进了上海文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传达出为世界认可的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的发展之道,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上海社科院作为首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智库的地方社科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智库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1512月,上海社科院入选首批25家全国高端智库。文学研究所顺势而为、谋定而动,在顺利完成发展方向的转型之后,开始系统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的文化智库。

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中,以城市文化研究为基础,将城市文化理论研究、城市文化应用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国际文化比较研究相结合,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使其既具有基础学科的厚实,又具现实关怀的敏锐,使学科建设得以较全面的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文学研究所参与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方案设计、政策拟订修改完善,充分发挥文化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在全国率先提议并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得到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此外,文学所连续承担上海文化发展“十五”至“十三五”规划起草工作。

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坚持“开门办所”的办所方针,主动走出去,搭建了诸多高质量的文化交流和研究平台,如“上海文化发展系列报告”“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四城文化交流会议”“一带一路文化研究联盟”“对台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等的设立和组织,大大提升了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学术影响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说,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建所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积极服务国家尤其是上海的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服务决策及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成果丰硕,是我国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智库之一。希望文学所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以良好学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国家和上海的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分别致辞;兄弟省市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成就、经验、理论和政策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上一篇:中国学热,传递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期许 |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下一篇:上海社科院发布《2018全球智库发展报告》:全球规模最大前十家智库,中国占了两席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33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邮政编码:200040